[67] 里奥纳德·特里劳尼·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0页。
在求道的过程中,若不是专心于道,而是计较物质上的条件,必然会背弃理想,偏离有意义的人生方向。因劝读《中庸》[36]381之劝告。
颜回认为求道远比从仕有意义,故而选择了耕读的生活。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页。[13]231在实践上,他们行为放荡不羁。乐广认为士人此种精神状态完全违背了常理,对社会正常的秩序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这也影响了其弟子,这种影响体现在与弟子的对谈及其弟子的言行中,尤其体现在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孔颜之乐中。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不仅如此,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历代儒家先贤崇尚的终极理想。
[33]另外,荀子期望实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34]的差序社会是建立在儒家人性平等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差异并非完全不变,而是可以流动的。[②]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51] 东方朔:《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7页。面对社会阶层财富的巨大差距,荀子并没有一味按照均等的要求实现物质的平等占有。
[65]他认为,分外行为的仁爱固然是好的,是应当被提倡的,但它并不是绝对的、必须的。[72]对于鳏寡孤独、五疾等社会弱势群体,荀子提出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又说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
[44]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9页。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井田制等解决民生需求的方案,却没有看到利益冲突的根源和创造财富的动力。[1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页。换言之,在荀子那里,所谓涂之人可以为禹[35],暗含着每个人都具有实现仁义德性的平等天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所有人敞开了机会开放的大门。
这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不能仅按照贡献大小、努力程度或天赋作为分配的唯一尺度。[59]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52页。[3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9页。共同富裕作者简介:敦鹏,男,哲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参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28]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6页。
于是,如何满足人的欲望,摆脱社会混乱,进而实现社会的有序统一,便成为荀子政治哲学思考的起点。由此看来,荀子认为爵位和身份可以交替变更,贵者可降为贱者,贱者可上升为贵者,上下流通的标准便是礼义、道德与贤能。
[①]直到今天,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依然将正义视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德性)和最高准则[②]。[69] 杨国荣:《重思正义——正义的内涵及其扩展》,《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因此,从儒家基本精神要义出发,不难得出,儒家最终指向的最高境界表达的是对资源共享和共同富裕的致思倾向。尽管如此,为了防止社会贫富差距过分悬殊,荀子提出长养人民,利兼天下[26]的物质共享理念,力主缩小差别,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占有的全面与均衡。[32]荀子看到了物质稀缺与欲望不穷的对立关系,为此社会财富的分配首先应接受差异性正义原则的支配,即按照多贡献多得、少贡献少得、不贡献不得的原则进行分配。
在政治社会中,礼的根本特质是以差别为基础的等级制度,而以人君为代表的国家和政府,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制定礼的规则体系,使社会有分,即社会成员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毫无疑问,从理想的应然角度来讲,一个以仁爱为基础的社会肯定比以追求私利为基础的社会更好,但是从现实的实然角度来讲,经验世界中的人性在多数情况下受感性欲望和利己本能的支配,加之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有限,就使得国家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如何分配利益才能更加公道合理?近代思想家约翰·穆勒认为:人公认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东西为公道。
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①]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 133页。
[43]同样,在荀子看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君主的首要职责和国家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对于没有劳动能力,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弱势群体,荀子认为,政府首先应该通过倾斜性救济,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相反,人天生享有的基本权利(特别是生存权)同样成为改善弱势群体生活境遇的分配依据。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荀子的礼实际上就是维持一个社会免于崩溃的一套社会制度或规则系统,它从外部对人的欲望加以约束、改造,界定和规范着各种群体地位、权利义务以及利益的分配,从而避免因无序争斗而引起的祸患。虽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孔子又给出致富的前提,即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不同于社会和市场化的利益划分逻辑,底层民众获取自身生存发展,乃至享有共同富裕的平等权利是靠政府的职责通过再分配来实现的。[63] 李石:《应得原则与社会公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2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页。以品德与能力的大小决定一个人地位和荣禄的高低贵贱,构成了荀子差等分配原则的基础。
[⑦] 孔祥来:《儒家经济思想的自由放任倾向》,《孔子研究》2021年第3期。与孔孟有所不同的是,荀子通过礼义的结构规范建立起利益分配的差等原则,又力图通过合作共享的制度安排调节贫富差距。
[49]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0页。除此之外,荀子还希望借助社会的力量矜贫救厄,古之所谓士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乐富贵者也,乐分施者也,远罪过者也,务事理者也,羞独富者也。
[28]人天生就有欲望,如吃饱穿暖、功名利禄等都是人之所愿,如果欲望没有限度和控制,就会发生纷争混乱。[70]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4页。[69]虽然荀子在社会名位、财富占有的分配机制中更为凸显以差等为原则的礼义法度获取报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待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黄玉顺:《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12]与此同时,孔子主张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究其以上种种观点,我们大致可见,儒家在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学界有基本的共识,认为这是中国历代儒家先贤崇尚的普遍理想。
[47]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荀子共同富裕思想的启示共同富裕是儒家政治理想在当代语境中的价值延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程朱理学王道论研究(项目编号:21BZX069)。
进入专题: 荀子 共同富裕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荀子正视了作为道德基础的应得原则,然后意识到必须建立体现差等分配的礼义法度。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